聚氨酯硬泡配方基础交流之组合料配比
硬泡虽不比软泡、自结皮、弹性体:处处离不开计算,却也并不都是漫无目标地“试”探,个中诀窍想摸出个大概至少要半年。
对于身处关键岗位的朋友(比如管配料、检验、产品开发)来说这些都不是难事—(有条件)大不了多做试验呗!但对于那些刚涉足这个领域的或者条件不太好的弟兄,难度就忒大;毕竟认知的佳途径是“比对”,有几个参照物理解起来省力气多了。知道“什么是合适的、正常的”已经很不错了,但能解析出“为什么是合适的、为什么不正常”那就要付出多倍的汗水与心血。硬泡虽不比软泡、自结皮、弹性体:处处离不开计算,却也并不都是漫无目标地“试”探,个中诀窍想摸出个大概至少要半年。
前些日子就想把“大郎烧饼手艺”拿出来献丑,总在后关头叹息止步:谁不怕出丑呀! 本人终究没在学院里研究过硬泡,设计、计算的那一套全是有异于大师著作。 好在做过现场工作,现在也想通了:都不干技术活了,要是出了丑还是能弄明白自己“为什么技术饭吃不下去了”就这一点,值! 以上是废话,下面说正事:
[ 关 于 计 算 ]
一、硬泡组合料里需要计算的东西是黑白料比例(重量比)是不是合理,另一个正规的说法好像叫“异氰酸指数”合理,翻译成土话就是“按比例混合的白料和黑料要完全反应完”。因此,白料里所有参与跟-NCO反应的东西都应该考虑在内。
理论各组分消耗的-NCO摩尔量计算如下:
1、主料: 聚醚、聚酯、硅油(普通硬泡硅油都有羟值,据说是因为加了二甘醇之类的)配方数乘以各自的羟值,然后相加得数Q:S1=Q÷56100
2、水: 水的配方量w:
S2 = W÷9 3、参与消耗-NCO的小分子物:配方量为K,其分子量为M,官能度为N:
K × N
S3=———(用了两种以上小分子的需要各自计算再相加)
M
S=S1+S2+S3
基础配方所需粗MDI份量 [(S×42)÷0.30 ] ×1.05 (所谓异氰酸指数1.0)。
其实以上计算只是一个基本的消耗量, 由于黑白料反应过程复杂, 实际-NCO消耗量肯定不止这个数,比如有三聚催化剂的情况下到底额外消耗了多少-NCO,这个没人说得清楚。另外,聚醚里有水分,偏高0.1%就好严重的;聚醚羟值也是看人家宣传单的,我见过有聚醚羟值范围跨度90mgKOH/g,那个计算数出来后只能参考,不能认真!